儀式感並非向舊有日常宣戰,而是使生活更有層次,讓我們愛上生活。
儀式感是生活方式的延伸,全看我們願意為其付出多少時間。
儀式感讓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瞬間成為幸福的泉源。
強化心理暗示的小確幸
儀式感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「小確幸」。然而,那份小確幸不是咖啡第二杯八折或是搶到最後一件限量品,而是透過具體而為的行動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。
例如:凱熙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我種的樹,除了趁機曬曬太陽、刺激一下血清素分泌,讓生理時鐘正常運作,也讓大腦清醒一下。透過早晨一小段的空檔,強化給自己的心理暗示:「今天會是嶄新、美好的一天」。
轉換狀態和想法
儀式感也有作為轉換狀態和想法的功能。凱熙的一位朋友每天都會提早進辦公室喝一杯現磨咖啡,用熱騰騰的咖啡香作為進入專心工作狀態的儀式。
日本人習慣在開飯前說「我要開動了!」或是基督徒、天主教徒會在吃飯前禱告也是一樣,透過簡單、重複性的儀式預備心情和身體的消化機能,放下腦中的忙碌,專心地用感恩、珍惜的心享用桌上的飲食。
因為用心,所以珍惜
人的本性就是付出的越少就越不會珍惜,免費拿回來的贈品常常在很多年後只好當成垃圾丟掉,免費的學習機會常常會忍不住半途而廢。科學家研究,越是耗費時間、精力的過程,越會讓人產生認同感與責任心。
感情也是一樣。生活中茶米油鹽醬醋茶很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一天過一天,偶爾的口角、偶爾的匆忙再再都是不斷從感情的帳戶提款,直到破產的那一天分道揚鑣或是關係變為可有可無。
當生日、紀念日、大大小小的各種節日都用心度過時,熱情較不容易被生活中的瑣事消磨。不是指花大錢或大排場,也不是要大費周章,可能是一束花、一張親筆寫的卡片,又或是兩人第一次一起喝的酒、吃的餐廳,可能很便宜、很簡單,但因為擁有共同的美好經驗而讓這個選擇變成意義非凡,透過儀式感為感情的帳戶增加存款。
婚姻輔導專家蓋瑞.巧門 (Gary Chapman) 在《愛之語》一書中提到,一個人表達愛或接收愛的「愛之語」可以概略分為「肯定的言詞」、「精心的時刻」、「接受禮物」、「服務的行動」、「身體的接觸」。有些人會有某項特別突出,而大部分的人可能同時會有兩到三種表達或接收愛的方式,更有趣的是習慣的表達方式和喜歡的接收方式可能不一定相同。透過了解彼此的表達和接收愛的方式,更能夠讓「愛」的訊號有效傳達。
透過儀式感表達愛
凱熙家到現在還是每年除夕都會做「十香菜」,十香菜顧名思義由十樣時蔬組合而成,是一道工序極其繁複的菜餚,要一大清早到果菜批發市場買齊十樣食材,又洗又剝、又切又炒,一家子圍在一起弄都還要弄到傍晚才完成,然後匆匆忙忙輪流洗澡、換上新衣服,再趕去跟爺爺奶奶一起圍爐吃年夜飯,等晚上回到家都累癱了!
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非做不可,然而到了這幾年才明白,爺爺教媽媽做這道菜是因為對家和傳統的眷戀,媽媽鍥而不捨的一年做過一年除了是對爺爺奶奶的尊敬和愛之外,也是為了給我們這些孩子過年時一家人圍在一起手上忙著、嘴上也沒閒著的有趣回憶。透過這些無法逃避、不能精簡的(備菜)儀式,害羞內斂的家人們一起對於這個「家」表達了愛。
後續凱熙會繼續分享儀式感的五個功能,歡迎按訂閱追蹤!也留言跟我分享你或你們家都有什麼美好的秘密儀式呢?
【活動預告】
無論你的身份是母親、妻子、女兒,都該給自己一段時間,放慢腳步。 透過品茶達到意識的解放,為自己設計獨一無二的儀式,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。
透過品茶體會「心,與當下同在」的感受,聊聊在生活中為自己設定「暫停鍵」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為自己建立獨特的儀式感。
2019/5/18(六)14:00-16:00
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31巷19號(近捷運東門站,永康牛肉麵隔壁)
健康管理諮詢:http://bit.ly/2Rr4uzr